專家熱議經濟“成績單” 中國經濟前景更加可期
2023年1月30日 來源:防爆云平臺--防爆產業(yè)鏈服務平臺 防爆空調 防爆電氣 防爆電機 防爆風機 防爆通訊 瀏覽 18774 次 評論 0 次
1月17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2022年經濟“成績單”。2022年國民經濟頂住壓力再上新臺階,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
中國經濟形勢如何?面臨哪些壓力?“年終大考”之后,中國經濟如何再發(fā)力?當天,中新社“國是論壇:202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同步舉行,多位專家從宏觀、金融、外貿、消費等多維度深入解析中國經濟運行情況。
白明:中國外貿今年二三季度有望回升
中國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外貿專家白明稱,2022年中國外貿走出了“M”形軌跡,今年有望在二三季度增速迎來回升。
白明表示,從軌跡運行上看,2022年中國外貿走勢是“M”形:年初增速較高,三四月份下滑,五六七月份反彈,此后逐級下探。這種情況以往并不是特別多見。
他表示,縱向比較看,大多數年份中國外貿不同月度增速不會有太大差距,外貿時而增長時而回落的“M”形走勢還不是特別多見。“這表明中國外貿面臨壓力和挑戰(zhàn)錯綜復雜,有時候壓力大一些,有時候壓力小一些,有時候支持政策見效明顯一些,有時候支持政策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卑酌髡f。
在白明看來,去年中國外貿整體雖然保持增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隱憂,如去年12月中國外貿增速只有0.6%,且按美元計12月進口、出口額同比均下降等。此外,如果做橫向對比,2022年中國外貿增速雖優(yōu)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但卻低于在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上與中國存在一定替代關系的越南,這折射出中國外貿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他表示,2022年中國與《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其他成員國貿易額同比增長7.5%,低于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當然這背后有RCEP還沒有對全體東盟國家生效的原因,但這也說明RCEP生效是一個“慢功夫”,需要通過產業(yè)結構調整帶動貿易轉移。
談及2023年中國外貿前景,白明認為,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外貿反彈需要一個過程,預計外貿回升可能在二季度、三季度。今后應著力夯實外貿產業(yè)基礎,并對歐美經濟復蘇態(tài)勢保持密切關注。
趙萍:消費拐點已經出現消費將逐漸回穩(wěn)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說,根據服務業(yè)商務活動指數顯示,2022年1月至11月采購經理指數(PMI)呈現波動走勢,并且去年11月服務業(yè)商務活動指數回升到45.1。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yōu)化以及復工復產,疫情對商業(yè)、服務業(yè)影響非常大的時期已經過去。因此,未來景氣度回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從消費形勢來看,2022年全年商品零售額正增長0.5%,餐飲行業(yè)增速下降6.3%。從月度變化形勢來看,也已經走出了最困難的時候。
“我認為中國消費的拐點已經出現,已經見底,并且進入了上升的通道”。趙萍說。
趙萍說,去年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6.2%。線上消費習慣不斷地強化,線上消費占比持續(xù)提高,并且在線上消費實現較快增長的同時,線下一些業(yè)態(tài),特別是保障類業(yè)態(tài)增長態(tài)勢一直非常穩(wěn)。
趙萍說,面向未來,消費市場基礎很穩(wěn),從各個季度、各個月份走勢來看,持續(xù)上升是未來的大勢。
趙萍認為,全年消費大勢應該是逐漸回穩(wěn),前景特別廣闊。消費市場回升過程中,對商業(yè)企業(yè)來說要加強線上線下融合、加強內外貿融合、加強跨產業(yè)的融合,在服務對象上既要關注有更多創(chuàng)新意識“Z世代”消費者,同時也要注重老齡化社會帶來新的消費機遇。
趙錫軍:金融支持穩(wěn)住經濟大盤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說,金融對支持穩(wěn)住經濟大盤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去年的流動性、社融和貸款等數據都證明了這一點。
趙錫軍表示,因為通脹壓力不大,2022年全年貨幣供應增速較快,但企業(yè)融資需求并不充足。2022年各項經濟指標波動性較大。社融總體增速2022年6月份開始回落,此后的回落幅度較大。宏觀和微觀在金融領域表現出較大分化,各種各樣的政策性支持措施出臺后,在微觀層面落地、被市場主體吸收消化時存在阻礙和困難。社融和信貸在不同月份表現較大波動性,其中去年1月份、3月份、6月份和9月份,每個季度的第一個月投放量較大。
2022年度金融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繼續(xù)保持了較高的支持力度。無論中長期信貸、基礎設施信貸,還是科技企業(yè)、中小企業(yè)信貸、普惠和綠色貸款,官方的支持力度都明顯加大。
與此同時,中國央行結構性的工具越來越多,針對性越來越強。融資成本在去年一年持續(xù)下降。這和西方國家截然相反。去年,無論美聯儲還是歐洲央行都啟動加息。其中,美聯儲加息尤甚,歐央行也是連續(xù)三次加息。
展望2023年,趙錫軍預計,包括消費零售在內的各項指標將總體走向平穩(wěn),波動性會比2022年降低很多。2023年擴大內需的切入點是改善社會心理預期和提振發(fā)展信心。
王軍:穩(wěn)住經濟基本盤,中國經濟前景依舊可期
華泰資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表示,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短期影響需要時間進一步修復,只要繼續(xù)穩(wěn)住經濟基本盤,未來中國經濟前景依舊可期。
談及今年中國經濟形勢,他認為,核心在于增信心和穩(wěn)預期,可通過三方面工作扭轉預期并改善三重壓力問題。
一是當下迫切需要改革。2023年改革的核心是繼續(xù)調整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部分領域要素價格扭曲的局面徹底地扭轉過來,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及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落在實處。
二是需要牛市。資本市場對于當下中國經濟意義已不再局限于簡單融資市場或者投資市場,而是資源配置的市場,也是激勵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轉型的市場,同時也是短期穩(wěn)預期、穩(wěn)投資、穩(wěn)消費的市場,需要發(fā)揮資本市場財富效應的作用,把市場搞活。
三是需要企業(yè)家。這些企業(yè)家要勇挑重任,勇于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勇于拼搏奮斗、開拓市場,為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fā)展帶來更多信心。對此,政府也應在政策、制度、法律、輿論等層面給予企業(yè)家更多支持和鼓勵。
王軍還表示,目前,中國需要盡快將經濟增長恢復到潛在的增速水平,以提振企業(yè)和消費者信心。若未來中國能繼續(xù)穩(wěn)住經濟基本盤,整個社會欣欣向榮,大家同聲共氣往前闖、干事業(yè),相信經過“休養(yǎng)生息”后的中國經濟前景將更加可期。
宗良:中國經濟發(fā)展韌性強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表示,應從三方面來科學地看待2022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
第一,這是多重壓力背景下實現了較好的增長。從全球經濟比重來看,2019年中國經濟占全球比重是16.33%,2020年是17.4%,2021年17.7%,2022年保持了基本相當的比重。從另一個參照指標中美GDP對比來看,2019年中國GDP是美國的66.6%,2020年是70.5%,到2021年77%,2022年與去年數據相差無幾。
“如果從這些方面來看,這三年中國經濟還是不錯的,取得這個增長速度效果是很不容易的。”宗良說。
第二,這是三大需求呈現“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增長。在宗良看來,2022年的中國經濟有風險有隱憂,差中有好、好中有憂,屬于很特殊的局面。
他指出,在三大需求里,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速度達到5.1%,消費負增長,表現不太理想,而出口同比增長10.5%,錄得高增速,但細看的話中間又有點隱憂。
“所以從整體上來看,非常特殊,有喜有憂,出現了‘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情況,這一點體現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韌性,這也是下一步發(fā)展的基礎。”
此外,高新技術和數字經濟取得比較快速的增長;外貿方面也超過40萬億元的規(guī)模,可以看到對外合作正在發(fā)揮良好優(yōu)勢;外資方面,2022年前11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額超過去年全年水平,2022年全年實現新突破,中國對外資保持強大吸引力。
第三,中國有望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經濟體。宗良稱,按照IMF的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是極少數增速超過2022年的經濟體,而據上述分析消費實現大幅度回升應是大概率的事件,消費不僅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同時也為全球有關廠商提供有利的發(fā)展條件。